关注精神卫生,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提示!发表时间:2025-02-17 21:25来源:健康界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。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-2027年确定为「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」,推动拓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,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;并提出,今年「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心理门诊、睡眠门诊服务;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的应用;全国举办超过5000场次国家和省市级专家心理健康知识讲座。 2月13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,聚焦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。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黄薛冰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吴仁容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张庆娥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崔永华。 不应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 过度医学化 有些医院陆续开设学习困难与厌学门诊、拒学门诊等门诊。对此,吴仁容在发布会上表示,这体现了医学界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困境的一个回应。通过「学习困难」或「拒绝上学」等通俗化的名称,可以让家长更积极和更有针对性地带孩子就诊。 学习困难和厌学拒学门诊整合了儿童精神科、心理学、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资源,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,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。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困难和厌学拒学可能与发展性问题有关,也可能是精神心理问题。 发展性问题,包括青春期的情绪波动,短期的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学习困难,很多时候可以通过优化家庭氛围、改善学习环境等方式得到缓解,也建议家长用轻松的对话代替催促唠叨埋怨,营造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,与孩子共同商定学习计划,激发他内在的学习动力。同时要合理安排业余活动。 还有一类是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的,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情绪障碍等引起的学习困难,如果孩子长期表现出学习困难、旷课逃学,甚至因此休学的,应引起足够的重视,及时就医,由专业医师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精神心理问题。 吴仁容曾接诊过一个9岁的孩子,他从小聪明活泼,但是上课容易分心,到了三年级的时候,学习成绩明显下滑。老师和家长都对他寄予厚望,但频繁的批评和学习压力使他逐渐抗拒上学,甚至出现一上学就头疼、恶心、腹痛。最终他们来到了学习困难门诊,通过专业的评估,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,随后孩子接受了系统的治疗。一个月之后,孩子重新返回校园,并重新有了学习的兴趣。 在此,吴仁容呼吁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,既要警惕潜在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,也不应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过度医学化。 人进入老年期以后,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诸多变化。在生理上,一方面身体的机能包括大脑功能都会逐渐减退,认知功能下降,心理适应能力也会减弱。另一方面,进入老年期以后,社会角色发生变化,家庭结构也会有一些改变,包括罹患各种躯体疾病,这都会导致老年群体容易出现悲伤、孤独、失落、无价值感等等,严重的会引发焦虑、抑郁、失眠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。 张庆娥表示,对老年人的心理支持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心理、生理、社会需求,对于精神心理健康问题重在预防。一方面,老年人要从自身出发,建立良好的心态,提高心理适应能力。要理解并接纳自身衰老的过程,积极接受环境、社会角色的转变。同时,也要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,做好个人健康管理,关注自身身心健康。 研究发现,其实许多慢性躯体疾病和精神心理健康都是密切相关的。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罹患焦虑、抑郁的风险比健康人要显著增加。反之,焦虑、抑郁、失眠同样会影响慢性病预后。 另外,老年朋友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,扩展社交圈,避免社交的孤立,保持思维的活跃度,增加自我认同感。对于子女和家属来说,建议要加强家庭的情感支持,增进情感的联系互动。作为子女和家属,要关心关爱老年人,有意识的与老年人建立情感联系。比如,定期电话、视频,最好常常看望老人,增加见面的频率和交流时间。 家属和老年人的交流也不仅仅限于日常生活的分享,更多的可以培养共同的话题,深入拓展交流内容和交流范围,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需求,增加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。比如,邀请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。 张庆娥接诊的一位老年抑郁症患者,就是经过医院系统的治疗以后,情绪、精神状态有明显的改善,但是老年人自己对于自己的精神心理状况一直不是特别的满意,情绪和睡眠还是有一些波动。这个时候正好家庭需要装修,子女就尝试让老人参与家庭装修的沟通联络工作。非常出乎意料的是,这位老年人一方面将协调工作完成得非常好,另外一方面他的情绪和睡眠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。总之,要让老年人实现「老有所为」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「被需要」。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怪病 要考虑到精神科就诊 近年来,有很多心理相关的热词在流行,比如「松弛感」「精神内耗」。当记者问到这是否反映了人们焦虑的精神状态时,黄薛冰表示,一方面,这反映出对个人生存状态的关注,包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,这是经济社会发展,全社会普遍提高的人文关怀意识。另外一方面,也体现出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识别能力提高,这和多年来精神心理知识推广是密不可分的。 焦虑抑郁情绪确实很难识别,一种是精神上的表现,比如担心、紧张,或者过度悲观等,但同时还有在躯体上的表现,往往意识不到。比如人在焦虑情况下,会觉得全身肌肉紧张,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、肩背痛、腰痛等各个部位的疼痛。 还有一个躯体表现,就是脏器功能紊乱,比如没有原因的心慌、胸闷、气短,甚至没有食欲或者消化功能紊乱等。抑郁的表现和焦虑基本类似,往往是重叠的。同时在行为上也有一些注意不到的表现,焦虑可能倾向于坐立不安、盲动或者乱动,停不下来。 而抑郁倾向于没办法做事,没有动机、没有动力,如果出现躯体上的表现,患者可能不能识别,首先选择去综合医院就诊,这个时候又查不出器质性的因素,但是患者又非常的痛苦,往往求医无门,非常受折磨。 如果出现这些不明原因的怪病,又查不出来,要考虑到精神科就诊。有两个步骤:第一步,先到综合医院相关的科室排除躯体疾病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在没有躯体疾病的基础上,症状又非常明显,要考虑到去精神科就诊。 黄薛冰在发布会上举了一个例子,刚刚出院的一个患者,他出现了长期的呕吐,吃什么吐什么,持续大概十年左右,最后骨瘦如柴,去了很多地方看病,医生查不出原因,但是他又非常痛苦,最后来到精神科,经过诊断,发现躯体症状背后实际是焦虑抑郁情绪在作祟。经过相应的治疗,这个患者的症状消失了,出院时非常高兴。 黄薛冰提醒,出现不明原因的怪病,查不出原因来,要考虑到是否和精神因素有关。经过系统的、针对性的治疗大部分是可以消除症状,取得不错效果的。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怪病 要考虑到精神科就诊 谈到给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提供治疗途径和资源时,崔永华表示,目前不少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,配备专业人员,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,帮他们处理一些情绪问题,人际关系困扰、学业压力等。 一些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,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置了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,电话号码是「12356」,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获取专业便捷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。目前不少省份也在陆续开通的过程中。 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,崔永华建议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。除了寻求专业帮助之外,向孩子提供情感支持非常重要。一方面是家庭情感支持,父母要通过行动,向孩子表达爱和关注,增强他们的安全感。比如,可以向他们谈谈自己青春期发生的一些事情,分享当时的感受,然后对孩子目前的想法表示理解和支持等;另一方面是社会支持,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交和志愿活动,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网络。 崔永华曾经遇到过一个五年级的学生,他转学到了一个新的学校,很不适应。因为新的学校学习节奏更快,同学之间又很陌生,所以他就变得越来越内向,学习成绩也逐步下滑,最后甚至不想去上学。他父母了解这些情况之后,对孩子没有任何责备,而是给孩子更多的关注、鼓励和陪伴。 父母了解到在孩子学校有一个「新同学互助小组」,就鼓励孩子参加。在这个小组里面,孩子结识了一些和他一样转学过来的同学,他们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经历、互相鼓励,这个孩子同时又参加了学校的绘画社团,在这里面又结识了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。通过这种「提供情感支持」的方法,这个孩子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,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。
文章分类:
健康要闻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