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孩子抑郁症,他是装的吗?发表时间:2024-09-04 16:28 发现孩子抑郁症,他是装的吗?这是一个网友的提问。目前,中小学的抑郁症检出率已经超过 20%,如此高的比率,也很难避免让我们产生误解: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真的那么多吗?加上抑郁症的诊断不像其他身体疾病一般,有仪器、血液测量数据,主要是靠医生的临床观察,最多辅助量表的评估。科学性上,看起来似乎确实差点意思。加上孩子们可能会通过抑郁症来逃避考试、上学,就更加让人怀疑:他真的不是装病吗?今天,我们就提取网友几个主要的疑问点,跟大家做一个讨论。 背景故事 这个孩子是女孩,上初中,多次到医院都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。现在无法正常上学,在家里情绪波动很大,经常无缘无故地哭泣,莫名其妙道歉。家人的安慰、照顾,都不怎么起作用,女孩似乎什么道理都听不进去,对周围人的好也不领情。在家里很懒,整天躺在床上,唯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看漫画,玩游戏,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。 女孩表现出自残和自杀的行为,但似乎并不真的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。这是因为她自残的伤口并不深,自杀时服用的药物剂量也不高。一提及学习,女孩就表现出抑郁情绪,而在其他时间里,她看起来又显得很有精神,玩游戏也投入得很。她是家中的独生女,父母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,几乎达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,不存在任何忽视和虐待的情况。家人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,但女孩的状态并没有太大改善,这使得家人开始怀疑她是否在装病,以此来逃避学校和学习的压力。接下来,我们将逐一分析一些争议点。 1.父母对孩子很好,很关爱,怎么可能抑郁? 这几年的各类宣传,让我们会有一个误区:得抑郁症的孩子,一定是原生家庭有问题,是父母不称职。两者之间,完全可以认定为因果关系。这种观点,属实是夸大其词,甚至是一种误导。抑郁症的发生原因有很多,往大了说,整个社会的压力过大,过度焦虑的竞争,肯定是原因之一。往小了说,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,心理敏感程度,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。加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可能面临的挫折和打击,都防不甚防。 家庭教育在其中,是重要的一环,有重要的影响作用,但并非能直接决定孩子的抑郁。当然,这里针对是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教育方式而言。虐待、遗弃孩子等极度恶劣的方式,不在此列。竭尽全力关爱孩子,不代表孩子一定就不会抑郁。这就好比我们每天按时作息,精心养生,也不能保证永远不生病。一个道理。我个人更赞同的,是父母在孩子抑郁之后,会扮演重要的支持、 陪伴的角色。我们去探讨哪些方式需要调整,也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。而不是开批斗大会,去追究责任,让父母忏悔。 2.在家里很懒,什么事都不做? 抑郁症的很多表现,跟懒、颓废,看起来很像,让人很难不误解。比如,每天晚睡晚起,甚至基本不起,大部分时间都睡觉。又如,做什么事都没有动力,没有兴趣,整天瘫在床上,无所事事。还有,对未来完全没有规划,过一天算一天,破罐子破摔。这些表现,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:摆烂、躺平。实际上,做什么事都没有动力,对生活失去热情,恰恰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。他们不是选择颓废,而是根本打不起精神。他们的内心,是焦虑的,无法接受自己这么消极的状态的。很多孩子选择玩游戏,看漫画,更多是为了寻求短暂的快乐,让自己不至于陷入低落的情绪中。当然,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。 我们的建议,是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小事。哪怕是帮家人拿个快递,打扫一下卫生,晾一下衣服,都可以。做成事情能让孩子产生一点价值感,稍微提升一点动力。 3.有自残、自杀的行为,但都不致命。 实际上,我们应当感到庆幸,孩子目前还处于寻求帮助和试探的阶段,而没有采取极端的行动结束自己的生命。关于自杀行为,社会上存在许多误解。例如,有人认为真正想要自杀的人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想法,或者真正想要结束生命的人不会寻求帮助,而是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。还有人认为真正想自杀的人怎么可能失败,这表明他们的想法并不坚定。这些观点都是基于错误的假设。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:人类都有求生的本能。即使是在极度绝望和想要轻生的时候,求生本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人们采取最终的行动。 因此,即使在犹豫和希望得到他人帮助或自救的情况下,这并不丢人,反而体现了人类生命力的顽强。所以,我们看到的那些可能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,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孩子在挣扎和求救的真相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自杀风险就不存在。 4.一说学习就抑郁,玩游戏精神挺好? 这个观点确实不好反驳。许多孩子确实在玩游戏时表现得非常激动和兴奋,但一旦面对学习,就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,甚至陷入抑郁。我曾经听到一个孩子分享他的经历,他在房间里沉迷游戏长达两年,闭门不出。他坦诚地说:“那两年,如果没有游戏,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度过。” 这时候,你可能会问,难道我们就让孩子沉迷游戏,不加以干预吗?也不让他们上学,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吗?显然不是。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,孩子在玩游戏时的精神状态,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问题,抑郁症是假装的。游戏能让人暂时逃离现实,忘却痛苦,就像医生给严重疼痛的人注射吗啡一样。然而,逃避学习和压力的情况确实存在。有些孩子的抑郁问题比较复杂,他们不仅要承受抑郁症的痛苦,可能还倾向于沉浸在抑郁情绪中,以此来躲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。这两者是不同的问题。逃避压力,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抑郁症。 5.怎么安慰,讲道理,都没用? 这也是家长们感到最无助和失望的地方。他们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和安抚孩子,却看不到任何改变。尽管满足了孩子的所有要求,她仍然愁眉苦脸。家长们已经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,说了无数次话,但孩子似乎一句也没听进去,仍然深陷自己的情绪之中。这时,家长们可能会怀疑:孩子是否真的有病,或者是否真的想好转?否则,为何所有方法都无效呢?这种失望和怀疑其实源于一个误解:将抑郁和简单的“不开心”混淆了。 抑郁症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概念。许多人认为抑郁症就是“不开心”,但实际上,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。首先,将抑郁症简单地归结为“不开心”会低估这种情绪障碍的严重性,导致人们对抑郁症患者缺乏同情和理解,甚至认为他们是在“无病呻吟”。其次,这种理解也会让人们过于轻视抑郁症的治疗,认为只要“调整心态”或“放松心情”就能好转,而忽视了专业治疗的重要性。 因此,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抑郁症,不仅仅将其视为简单的“不开心”。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严重情绪障碍,患者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学会正确的沟通和陪伴方式,而作为社会成员,我们应共同努力,营造一个更加温暖和理解的环境,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,重建生活的信心。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文章分类:
科普之窗
|